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作者: 张翠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湿地景观格局  人类活动  梯度响应  遥感  黄河三角洲 
描述:黄河三角洲地处河-海-陆交汇处,环境特征的多重界面性导致其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围海造地、农田开垦、港口建设、石油开采等人类活动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导致湿地面积萎缩、结构破碎、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人为干扰已成为短时空尺度湿地景观格局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区域动态监测,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特征及人为干扰机制,辨识不同人类活动强度下的湿地景观梯度响应规律,对于研究区湿地景观的恢复重建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17)、山东省科技计划(2013GSF11706)等项目的支持下,以黄河三角洲(东营市)为研究区域,以1989、1999、2009和2014年四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经预处理解译获取不同时期湿地景观分类图,提取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面积等信息,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进行景观类型转移分析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基于解译结果,选取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道路3个影响因子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采用自然间断分类法将人类活动强度从强到弱分成1-10个样带,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湿地景观类型格局随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梯度分异特征,最后结合人类活动的类型分析其生态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整体而言,1989年-2014年研究区总面积小幅增加。自然湿地景观呈波动减少趋势,其中减少最多的是滩涂,其次是草甸;人工湿地景观呈持续增加趋势;非湿地景观中耕地、工矿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有所增加,但未利用地的大幅减少使得非湿地景观整体上存在较小减幅;(2)研究时段内景观类型转移变化非常剧烈,各景观类型之间相互转化,草甸、滩涂等自然湿地景观转出较大而转入较小,其他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等非湿地景观则保持小转出、大转入的趋势。25a来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斑块类型更加多样化,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分布更趋均匀化;(3)在类型水平上,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水库坑塘、水产养殖场、盐田和未利用地4种主要景观类型在梯度带中能较好地反映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其中,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比重、斑块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沿人类活动强度梯度波动特征明显,变化较为复杂,而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趋势较明显,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即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减弱,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4)在景观水平上,随着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逐渐降低,1-10强度样带的湿地景观丰富度和斑块数量都在不断增加,SHDI和SHEI保持一致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符合中度干扰假说。同时样带景观中斑块的聚集程度有所提高,分布趋于集中,景观整体连通性增加,破碎化程度降低;(5)围填海、海岸工程建设、石油开采及由此导致的近海环境污染使得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等风险,虽然黄河调水调沙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退化趋势,但从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育角度而言,退化湿地的恢复和演替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影响分析
作者: 付佳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地面沉降  城镇建设  石油开采  堤坝重力压实 
描述:在现代构造运动、沉积物自然固结压实和频繁的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强烈的地面沉降和海平面的相对上升,使其成为严重的下沉区,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重要。引起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工程建设,包括高层建筑群、城市地下工程、沿岸堤坝港口建设等;另一类是地下流体的过量开采,包括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等的过量开采。本文选取了三个分别由城市建设、油气开采和沿岸堤坝建设占主导作用的沉降区进行研究,为此收集了东营区1990年和1999年两个年份的水准测量数据、1980年和199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1:5万地形图以及孤东大堤一区2002年的钻孔资料。本文利用水准测量数据提取了东营区1990~1999年间的地面高程变化信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展开了相应的空间分析。利用1980年和199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1:5万地形图,生成了新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这两个时期孤东油区和东营区附近油区与地面沉降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钻孔资料计算了孤东大堤一区的沉积物自然固结压实量,大致估测了孤东大堤建设对该区地面沉降的贡献度。主要结论如下:1.城镇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1990~1999年期间,研究区内不同的水准点位置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量较大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胜利油田基地附近、城市建设发展较快较早的地区。同时,本文利用1956年、1967年、1980年和1995年四个年份的1:5万地形图资料获取了该研究区在1956-1967年和1980-1995年两个时段的年均地面沉降速率,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城市建设可导致显著的地面沉降。2.石油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1980年,孤东油田虽然沿岸区域整体抬升,但仍有较大面积的地面发生沉降。1995年,孤东油区地面沉降的覆盖范围较1980年有所增大。胜利油田石油开采活动和力度较大,地面沉降覆盖比例较高,累积地面沉降量也较大。这均表明石油开采可导致显著的地面沉降。3.堤坝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在孤东大堤处,堤坝建成时,其引起的地面沉降速率约为42.5mm/a,随着时间减小。在2000年到2007年期间,堤坝引起的沉降速率约为7.4mm/a,与非堤坝因素引起的沉降速率8.0mm/a相当,总的沉降速率约为15.4mm/a。因此,堤坝建设可导致显著的地面沉降。最后本文分析了导致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三类主要的人类活动因素特征,包括它们的影响范围、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等。
人类学情景中的吕剧研究--以山东省牛庄镇时家村吕剧为例
作者: 李娜  学位年度:2009 学位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吕剧  文化  人类学 
描述:吕剧始于1900年前后,以山东琴书为基础,吸收融合了 “花鼓、杂调、戈阳腔”“大鼓”等民间曲艺,同时借鉴了五音戏、豫剧、梆子、京剧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齐鲁人民的喜爱。 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结合田野调查,运用与民族音乐学相关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论题从吕剧的起源、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吕剧人类学阐释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 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宗旨是从文化中研究音乐,进而从音乐中映射文化。本文紧遵人类学的研究主导旨在阐释吕剧艺术产生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 吕剧的表演中透露着当地百姓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传统理念的认同。 作为全国八大剧种之一,吕剧在当今物欲风暴的冲击下,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笔者主张采取对话的方式允许他的呈现状态的多元性。相信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比较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吕剧,从而引起人们对他的重视。同时希望能为未来从事吕剧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微薄的参考。
人工合成麝香在滨海湿地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以胶州湾湿地与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
作者: 王杰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人工合成麝香  水样  沉积物  胶州湾湿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 
描述:本文采用索氏提取技术和固相萃取技术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胶州湾湿地与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样品中7种人工合成麝香(SM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包括:莎利麝香(ADBI)、粉檀麝香(AHMI)、特拉斯(ATII)、佳乐麝香(HHCB)、吐纳麝香(AHTN)、二甲苯麝香(MX)和酮麝香(MK)。主要研究了SMs在湿地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净化能力及潜在的生态风险,并利用SPSS软件对这两处湿地中SMs之间的相关性、SMs与TOC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胶州湾滨海湿地(桃源河湿地、大沽河湿地和胶州湾北岸潮间带)实际检出了三种SMs污染物,为HHCB、AHTN和MK。其中,在桃源河湿地和大沽河湿地,14个水体样品中这三种物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2 ng·L-1、10.4 ng·L-1、3.60ng·L-1;在18个沉积物样品中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9.2 ng·g-1(干重,dw)、5.03 ng·g-1(dw)、9.05 ng·g-1(dw)。在胶州湾北岸潮间带的7个沉积物样品中其平均含量分别为3.16 ng·g-1(dw)、5.34 ng·g-1(dw)、8.25 ng·g-1(dw)。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的24个沉积物样品中主要检测出了两种SMs污染物,为HHCB和AHTN,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92 ng·g-1(dw)和1.69 ng·g-1(dw)。其中HHCB是这两处湿地中检出的主要污染物质,检出率为100%。而根据HHCB与AHTN在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在胶州湾及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中这两种物质对水生生物均没有生态风险。利用SPSS软件对SM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HHCB与AHTN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这两种物质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或相似的环境归趋。而沉积物的TOC与SMs的含量之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2、在胶州湾滨海湿地中,靠近垃圾填埋场、河流入海口与村庄的采样点中SMs总含量是增加的;而在黄河三角洲湿地,位于村庄、管理站与景点处的SMs总含量明显高于其周围的采样点。然后随着水流的方向SMs的总含量均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在这两处湿地中,SMs的分布均具有典型的人为干扰性特征。3、本文对胶州湾滨海湿地中SMs在不同介质中的含量变化、两处区域中AHTN/HHCB的比值及PCMs/NMs的比值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由于HHCB、AHTN和MK的理化性质不同,其含量在水体和沉积物环境中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差异。在水体环境中,AHTN与MK的含量比HHCB减少的更为明显;在沉积物环境中,相对于HHCB与AHTN,MK的含量明显减少。(2)AHTN/HHCB的比值在水样与沉积物样品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3)在胶州湾湿地的两处研究区域中,PCMs/NMs的比值相差较大。在潮间带地区,PCMs/NMs比值较高的采样点位于人口密度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多的地区及河流入海口处。而在桃源河湿地与大沽河湿地,PCMs/NMs的比值却没有人口密度、生活方式、地理位置等特征。4、胶州湾滨海湿地水样及沉积物样品中HHCB和AHTN的污染水平与国内外大部分地区相似,如中国天津的海河、上海的苏州河。而MK的含量却处于较高的水平。黄河三角洲湿地沉积物样品中检出的SMs含量高于中国太湖的梅梁湾,但低于国内外的大部分地区。
交通荷载作用下黄河三角洲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
作者: 董琳琳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软弱土地基  交通荷载  低路堤  累积沉降  有限差分 
描述:由于高路堤带来的用地矛盾及沉降问题,国内部分城市和地区已在高等级公路中采取了低路堤设计方案。但是对于低路堤,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交通荷载引起的累积沉降。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着以低液限粉土、含砂的亚粘土、粉砂土为主的沉积土,工程性质差,有些地区甚至是欠固结土,沉降问题尤为显著,但是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区战略的实施,对此地区道路软土地基在交通荷载下的沉降和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本课题利用室内和现场试验、数值和理论分析开展综合研究。通过自行设计的交通荷载模拟系统,研究累积沉降、累积孔压及残余应力等随汽车作用次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乍载等对它们的影响。通过调整锤的落距可以模拟不同大小的车载。现场试验中分别研究了不同锤落距情况下累积沉降、超孔隙水压力等随加载次数的变化规律,发现车载对软弱土地基的累积沉降影响很大。同时对石灰土和预压处治两种地基进行了试验,发现石灰土和预压处治都能有效地减小地基累积沉降。 采用Chai-Miura模型对新河(青潍界)至辛庄子高速公路寿光段软弱土地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累积沉降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计...
二胡与坠琴比较研究
作者: 王韵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二胡  坠琴  借鉴  发展  比较研究 
描述:二胡是在中国民族拉弦乐器家族中的代表性乐器。通过无数前辈的努力,二胡已在演奏、理论、教学、革新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开拓和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舞台上的民族拉弦乐器中的一枝独秀,并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重要声部。坠琴是山东琴书、山东吕剧等民间曲艺、地方戏曲表演形式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承担伴奏的一种拉弦乐器,在中原地区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中,坠琴与扬琴并肩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伴奏乐器,它的音色独特,适合表现诙谐、爽朗的音乐性格,非常擅长表现声腔及人与动物的声音,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而坠琴作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地位及传承价值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坠琴理论领域的研究较为欠缺,文论成果较为匮乏,二胡与坠琴的比较研究领域尚为空缺。本文将运用文献法、调研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针对二胡、坠琴的历史沿革、演奏技法、音乐风格及它们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以弥补坠琴艺术的理论研究缺憾,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并以二胡、坠琴的比较研究为基础,结合两者的发展现状,找到两者不同的艺术特色及它们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并通过二胡与坠琴艺术的可融合与借鉴性,探索研究二胡与坠琴的进一步发展的新的途径与启示。
临朐县吕剧艺术及音乐形态研究
作者: 辛太鹏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吕剧艺术  音乐形态  田野个案 
描述:在中国戏剧界很早就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之说。其中的“东柳”就是指山东的地方戏曲。山东是我国较早出现戏曲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曲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先后曾出现过几十个优秀剧种。其中,在当下最为流行的吕剧作为山东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突出的地方特色。吕剧,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以化妆扬琴的形式演变而来,所以,又名“化装扬琴”。自产生至今,她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全国戏苑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在前人对吕剧艺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注重扎实的田野工作和实地调查,关注吕剧艺术的历史流变过程。通过对临朐县吕剧团的田野走访,对传统曲牌、古装及现代剧目进行整理,运用音乐形态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对吕剧艺术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此外,紧扣当代语境下的吕剧艺术,以临朐县吕剧团的状态作为一个缩影,如实的记述其内部构成与外部运作。
中学生环境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黄河三角洲区域生物教学为例
作者: 李乃华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环境素养  环境教育  生物教学 
描述:目前,地球是人类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将是21世纪的栋梁,只有他们的环境素养提高了,才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本文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的有关理论,结合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特有的地方环境资源,结合生物学课堂教学,通过参观、旅游、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规范他们的环境行为,从而保护我们的地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新课程改革、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建设、学生的环境素养几个角度提出问题,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环境素养、环境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指出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指出了培养学生环境素养所依据的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地方环境自然资源、气候特征、生态特点三个方面的特征,然后论述了培养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的环保素材,找出生物知识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通过农村坑塘储水及水质情况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生态游等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第四部分从实验的实施过程、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方法三个方面论证了本研究的可靠性,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并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提出了建议。
两种白刺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的适应性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 邵秋玲  学位年度:2008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唐古特白刺 西伯利亚白刺 耐盐能力 开发利用 滨海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 
描述: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具有巨大的土地开发利用潜力。但该区濒临渤海,土壤含盐量普遍较高,土壤结构性差,生态环境脆弱,极大地限制了该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建设。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实际情和滨海盐渍土特点,从青海引进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选择黄河三角洲原产的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tica),通过盐池浇灌盐水试验、田间耐盐试验和育苗试验,研究两种白刺的苗木繁育技术、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等,为滨海盐渍土生物改良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白刺属植物都适合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生长,都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和较快的土壤改良效果。两种白刺相比,西伯利亚白刺的生态作用好于唐古特白刺;唐古特白刺的营养价值高于西伯利亚白刺。主要研究内容和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多种方式育苗试验证明,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唐古特白刺最适宜采用容器条件下的播种育苗和大田直接播种,西伯利亚白刺最适宜采用大田压条分株育苗和容器播种育苗。2、根据盐池浇灌盐水试验和大田耐盐试验结果,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上,唐古特白刺的耐盐能力为1.5%,西...
两株黄河三角洲耐盐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作者: 廖庆云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耐盐微生物  耐盐真菌  黄河三角洲  次生代谢产物  活性 
描述:耐盐微生物生活和培养的环境比较特殊,而普通微生物很难生存,在这种环境中可能具有特殊的生物代谢途径,从而可以产生独特的代谢产物。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土壤严重盐渍化,许多地方土壤含高盐度,同时受到海陆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一区域存在着能产生结构新颖活性化合物的耐盐微生物,值得深入研究。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来源耐盐菌株次生代谢产物,我们结合化学和活性集成筛选模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中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为:耐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耐盐真菌的筛选和和发酵条件优化;耐盐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和活性初步评价。从黄河三角洲泥土样品、西沙群岛海域海绵和珊瑚样品以及南海深海海水和海泥样品中分离纯化排重后得到耐盐菌株192株,包括121株真菌,56株放线菌和15株细菌。并通过化学和活性相结合的筛选方法,筛选到两株耐盐真菌OUCMDZ-2713和OUCMDZ-2702,菌株鉴定分别为支孢样支孢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支顶孢属(Acremonium sp.)真菌,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通过考察不同培养方式、培养基、酸碱度和盐度四个方面对这两株耐盐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确定大发酵条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减压和加压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两株真菌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到22个单体化合物,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鉴定17个化合物结构(1-17)(结构见图1)。结构类型分别为2个内酰胺类(1、2),7个二酮哌嗪类(3-9),3个脂肪酸酯类(13-15),2个核苷类(10、11),1个邻二醇类(12),1个吡咯甲酰胺(16)以及一个甾醇化合物(17),其中内酰胺类化合物1、2以及脂肪酸酯类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采用纸片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初步评价,基本无抑菌作用。采用MTT法和CCK-8法对部分化合物的MCF-7、A549和K562细胞毒活性进行初步评价,均没有抑制作用。推测其活性部分化合物还未获得。综上,本文结合化学与活性集成筛选模式得到两株耐盐真菌,并对这两株耐盐真菌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分离鉴定了17个单体化合物,获得3个新化合物,并对这些化合物的抑菌和细胞毒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这些结果表明耐盐真菌有很大到研究潜力,值得深入系统的进一步探索。
< 1 2 3 ... 50 51 52 53
Rss订阅